近日,網傳一則“喜報”受到關注,該“喜報”的左上角寫有“蘭州蘭石醫院”的字樣,內容為:熱烈祝賀蘭石醫院“再創佳績”,9月份門診人數7577人、住院及門診手術臺數426臺,10月份開診第一天門診人數451人、手術25臺金屬制品廠 。

蘭州蘭石醫院是一所綜合性“二級”醫院,是蘭州市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院金屬制品廠 。
該“喜報”將診療數據視為“再創佳績”,受到公眾質疑金屬制品廠 。有網友認為,診療數據背后是無數患者的病痛與家庭負擔,將其作為“喜報”,缺乏對患者疾苦的同理心。這種將就診人數等同于“業績”的表述,容易讓公眾聯想到醫療服務的逐利傾向,引發對過度醫療的擔憂。
蘭州蘭石醫院一位內部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份“喜報”中的診療數據屬實,“確實用詞不當,我院正在積極處理”金屬制品廠 。
蘭州蘭石醫院宣傳和運營部門的負責人馮立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10月10日,蘭石醫院召開9月份工作總結會議,通報了醫院9月份及10月9日工作量,并同步將數字發至醫院內部工作群,一名新員工將這個工作量做成了“喜報”發到了朋友圈金屬制品廠 。
“我們認識到了在思想意識和價值導向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暴露出我院在思想教育、規范管理方面的疏漏,我們進行了深刻反思金屬制品廠 。”馮立明說。
針對此事件,《中國新聞周刊》多次以致電和發短信形式詢問蘭州蘭石醫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培平,截至發稿時未獲回應金屬制品廠 。
山東宸合宸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海軍曾就讀于醫學院校,辦理過多起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金屬制品廠 。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法律層面講,醫療服務涉及身體健康權利,診療數據的多少可以看作衡量醫院服務能力的一種體現。但以這種“喜報”的形式發出,表達方式欠妥,也難以讓公眾接受。
華東地區一位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將診療數據當作“喜報”發出,不管是醫院行為,還是醫院內部員工個人行為,確實都會對醫院帶來很大不良影響,會讓公眾對醫院產生誤解,進而影響醫院聲譽金屬制品廠 。
不過,這位主任醫師也強調,在行業競爭壓力加劇和財政撥款有限的背景下,很多醫院會對病人流量大的科室獎勵表彰,也會對不同科室的診療數據排序評比金屬制品廠 。“但這些內部數據一旦對外公布,會讓公眾產生醫院在‘逐利性執醫’的印象。所以,對醫院而言也充滿矛盾,一方面想通過內部評比激勵醫護人員,同時又無法對外公布這類數據。”
近年來,還有醫院因發類似“喜報”受到熱議金屬制品廠 。2022年,浙江臺州市中心醫院對外發布“喜報”稱,祝賀“急診人次突破200萬”。引發關注后,該醫院將“喜報”撤下。2021年,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發文稱“熱烈祝賀胸外科2020年度手術量突破1000臺”,引發輿情后,該院迅速刪文并公開道歉,稱“這種表達放在公眾面前確實不妥,宣傳手術技術高超也應該換一種方式”。
記者:周群峰
編輯:徐天